1911年,渥太華的華人人口只有約170人,唐人街尚未形成。直至1931年增至約300人,華人社區才開始緩慢形成。
1931年,一個小規模的唐人街在肯特街與奧康那街之間的亞伯街,初見雛形,當中包括三家雜貨鋪、兩家洗衣店、兩家娛樂場所和一家禮品店。直至1941年,區域上沒有明顯擴大,只是商店增加至十二家 -- 四家餐館、三家洗衣店、兩家雜貨鋪及三家其他商店。另有四個會所:渥太華華人俱樂部;大樓社;武松社及中國國民黨支部。此外,1930年後期成立的抗日組織,在二次大戰結束後,改組為加京中華會館。
1940年代以後唐人街持續衰落。由於地處渥太華市中心,亞伯街上的很多舊樓都相繼被高層寫字樓所取代,在1961年時,僅剩四家華人餐館和一家雜貨鋪尚在營業。1970年代後亦相繼結業,亞伯街的唐人街也不複存在。
1960年代後期,個別華人商家開始在中心區和戴豪斯北區內的森馬鍚商業街經營小生意。至1974年,不少華人店鋪和餐館相繼在中心區內的森馬鍚西街北邊開業,當中包括華發燒烤店、中國餐館、上海餐館和新安雜貨鋪等。
1970年代後期,大量新華人移民湧入渥太華,導致華人人口從1971年的3,060人劇增至1981年的8,205人。很多新移民開始在戴豪斯北區內的森馬鍚西街開業謀生。當時,該區屬於衰落的低收入居民區,住著很多不同族裔的居民。以1971年為例,當地54%的居民以英語為母語,另有22%講法語,17%講意大利語,餘下7%則講葡萄牙語、華語、印度語或其他語言。新移民大多在邦臣大街至路車打街之間森馬鍚西街一帶經營。與此同時,華商和投資者從多倫多和滿地可市遷至渥太華,在森馬鍚西街附近收購舊樓,修葺翻建成新的商業樓宇經營生意或出租。截至1980年,約有十家華人商鋪分散建立在中心區和戴豪斯北區內的森馬鍚西街,因尚未成行成市,甚至當地華人,也未將森馬鍚西街稱為“唐人街”。
1980年4月16日,渥太華議會通過決議將戴豪斯北區確定為重建區域,並美化由邦臣大街至俾斯頓街之間的森馬鍚西街。因此,1980年代初期,該決議為森馬鍚西街內的華人生意帶來前所未有的興旺與繁榮。以1982年為例,譚氏家族購買了多幢舊樓,拆除後改建為兩層高的金馬行。另外,不少華人餐館、雜貨鋪、禮品店、鮮花店、美容院和辦公室陸續在森馬鍚西街的新商業大廈或重建的屋宇內開張經營。另外,在肯特街與佛倫斯街交界處,八層高的渥太華華人中心也於1982年正式投入使用,當中包括四十六個居屋單位、一個大堂、一個中文圖書館以及渥太華華人社區協會的辦公室。至此,當地華人已認同森馬鍚西街為唐人街。但居住在戴豪斯北區一帶的意大利居民並不認同,因為該區的森馬鍚街還有很多意大利、印度、越南和泰國的商店。以1981年為例,意大利人佔了該區居民總人口的11%,而華人只佔4%。 1986年2月,八位僑社代表和多位華人僑領成立“唐人街發展委員會”,要求渥太華市議會,進行發展森馬鍚西街為唐人街的研究。他們的要求順利獲得市議會通過,並成為1985年秋季德路占競選市長的平台。隨後,渥太華規劃委員會著手計劃發展森馬鍚西街為唐人街的研究。同年四月,戴豪斯區社區協會、柬埔寨協會、越南社區協會、渥太華華商協會聯同其他幾家機構,成立“森馬鍚街公民委員會”。閱過規劃委員發展森馬鍚街的研究報告,認為該研究過分強調唐人街的發展,而應該考慮多元文化的因素,包括其他族裔如越南、日本、老撾等商業。一位意大利餐館老板擔心人們會認為在唐人街內不可能有意大利餐廳,但一位印度食品店店主卻相信其商店會在唐人街獨樹一幟。在市議會內部,對該項研究報告也存在分歧的意見。肯特市議員認為應該強化唐人街的獨特性,否則,如將各個族裔都納入考量當中,只會讓森馬鍚街成為另一條普通的商業街道。對此,賀馬女市議員則持不同意見,她反對唐人街的概念,理由是森馬鍚街有很多不是華人的商鋪。最後,議會于1987年8月通過決議,進行研究森馬鍚西街所有可能性的發展主題。同年10月,一份臨時性的研究報告完成,卻並未獲得居民和商家的認可。最後,渥太華規劃局決定放棄在森馬鍚西街建立新唐人街的計劃,而讓其自由發展。
2006年7月,多位亞裔僑領向史亞利市長提議在森馬鍚西街和劍橋北街交界處修建一座唐人街牌樓。為此,森馬鍚街商業促進區於八月成立了“唐人街牌樓計劃小組”。“唐人街商業促進區”是森馬鍚西街由海灣街至路車打街之間約九十家商店和六十位業主組成(促進區其後擴展至柏士頓街)。市府批准促進區將區內的森馬鍚街稱為“唐人街”。
2006年10月3日,“牌樓策劃委員會”正式成立,由商業促進區理事長盧寶珠擔任主席、渥太華華人獅子會會長李永華任副主席。策劃委員會獲得渥太華市政府首筆啟動資金支持後,向三級政府申請資助,並得到了聯邦議會特媧議員的鼎力支持。
2006年11月,奧比安獲選榮任渥太華市長,傾力支持唐人街牌樓計劃。2007年6月27日,渥太華市審議通過牌樓計劃,並給予牌樓計劃捐助人免稅收條。於是,黎寶珍、王文婉、李愛貞、楊黃麗明及其他理事,隨即策劃各項的籌款活動,如高爾夫球賽及2007年9月25日的興建牌樓籌款晚宴。參與牌樓計劃的社團包括:森馬鍚街唐人街商業促進區、華人獅子會、渥太華華人社區協會、龍岡公所、渥太華加華聯會,以及其他一些亞裔社區代表。利德蕙參議員任牌樓榮譽贊助人。
2008年10月17日,牌樓協會主席李永華,鄧家昌及其他幾位理事,在市長辦公室拜會中國駐加拿大大使蘭立俊及渥太華奧比安市長,共同商討牌樓計劃的實施細節。考慮到渥太華和北京是友好姊妹城市,商議決定請北京負責牌樓設計、建造物資捐助並提供建築咨詢和專業技術人員,而渥太華則負責提供土地。三級政府, 渥太華唐人街商業促進區及市內社合共捐助919,000元興建牌樓經費,中國捐贈牌樓材料並派工人前往渥太華協助興建工作。2010年10月7日,渥太華唐人街牌樓正式落成揭幕。1970年10月13日,加拿大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牌樓落成揭幕,成為加拿大與中國建交四十周年的獻禮。牌樓位于森馬鍚西街商業促進區的中心,截至2012年,該區共有約五十家華人商店經營,另有三十家越南商店、三家意大利商店、三家韓國商店和兩家日本商店以及三十多家其他族裔的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