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拙见

问:对于知识经济及其时代的即将来临,我们应持何态度,做何准备?

 

转变观念,迎接挑战

——浅谈博士生如何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当今的世界,一切都在发生变化,知识经济的来临将给人们的教育观念带来深刻的转变。作为当代大学生,特别是作为博士生的我们,也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求学观念,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迎接新的经济时代的挑战。

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人类知识的积累速度非常之快,知识传播的手段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知识的传播成本大大降低,知识的产业化过程也在加快,已经逐渐实现了科学知识生产、传播及使用的一体化。社会经济正进入到以智力资源配置为主,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时代。而我国在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经济,许多贫困山区是农业经济;许多地区是工业经济;即使是我们国家最发达的地区也还谈不上知识经济。所以我们面临着促进我国知识经济的到来与发展我国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

知识经济时代必然是信息化的社会,虽然我国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信息社会是知识高速增长、高速传播和高速转化的社会,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劳动者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以及独立创新素质,否则难以适应。信息社会又是一个学习的社会,我们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了解新信息。我们不能再仅局限于坐等接受知识的旧求学模式了,应该积极地的去探索新领域、新知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旧思想严重地扼杀了学子们的开拓与创新精神。而且尽管人们长期以来一直批判这种思想,但仍有大量的“受害者”。可以说仍有大量的学生还只是“维持性学习”,而这种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存问题的学习方法是无法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这也是我国科学技术知识低产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旧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自然多数都缺乏科技创新精神。然而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就是立足于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以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更是人才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我们要想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就必须由“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调整非常快。因此人们的职业、工作岗位是很不稳定的,很难说一个人在大学学了某一个专业,毕业后一辈子靠此生活而不成问题,在他的一生中,可能要搞几个职业。因此我们要想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就应该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知识,应该具备快速适应变化的基础。而另一方面,科技研究又非常专业化,这就要求我们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得要扎实,稳而精。这种科学知识的多元化与专业化要求虽然是矛盾的,但我们又必须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在使用专业时要能拿得出手,同时相关的边缘学科也要了解;我们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时代发展动向,以便随时调整自身业务知识和增强综合素质。

大学是一个创新和保守奇妙结合的地方,作为大学生,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我们博士生之中,更有着不愿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内在心理,也可以说是存在一种惰性。比如,不想关心政治时势、不愿了解相关学科、抵触计算机技术的频繁更新等等(包括本人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人如此这样)。然而这种自我封闭的潜意识自然导致创新成果的贫乏,使科技知识创新失去生气。所以,为了适应未来时代的需要,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改善自我意识,充分利用优越的学习机会(因为本人觉得更新观念需要气氛,需要合适的环境),与他人、与外界加强沟通,勇于接受新思想,拓宽自己的视野。科技人员是知识经济的主力军,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部分。而合格的科技人员应该是科学技术的开拓者,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是四有公民的培育者,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我们身为科技人员如果不能迅速转变观念,更新思想,适应新形势,势必影响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阻碍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我们转变观念,还要转变以前关于科学研究的计划观念,转变科学研究完全靠国家投入的观念。我国在科学研究上投入比例小,在这样客观前提下,就要求我们去开创条件,以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要求我们要直接投身于促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一体化进程的工作中,努力促进科学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的良性循环。对于科学研究方向,需要我们自己把握;对于科学研究资金,需要我们自己争取。我们要在重视科技知识学习的同时,大力加强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论的学习,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科学技术知识的迅速增长及社会结构的迅速变革,都要求我们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并始终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至少我们应能在迅速变换的世界中较快地找到适合自己发展并能促进社会发展的位置。

总之,面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博士生应尽快更新观念,勇敢地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为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传播与应用,为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做出应有的贡献。  

 

1998年4月

Back        HomePage